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拉拉熊學硬舉 (The Deadlift)

前言

槓鈴老師 Mark Rippetoe 的硬舉分析文加上我個人的淺見。內容盡量以易懂(甲屎啦明明有些很難)、實用性高、講解細節方面為主,會花比較多文字去"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我想說這樣新手比較好理解。也不用強迫自己一次全看完全都要會,做好一個步驟在往下走就好。

有經驗的訓練者如果看完通篇文章覺得很容易、深度欠缺的話還請見諒,畢竟每個人都是有在新手村打史萊姆的經歷,最後才組隊打副本,就請多一點包容、多一點細心的指導跟講解吧。

假設一個動作真的要深入的研究效益跟風險,可能花好幾天都講不完,不過我們也不需要就是了。普羅大眾們只要知道身體是否有足夠的條件練某某動作如何正確執行動作避開受傷風險區域肌力訓練能讓你在年紀大的時候保有高品質生活特別是硬舉這個堪稱跟深蹲CP值一樣高的動作阿!



閱讀文章之前還是照慣例的提醒大家,這只是一般的準則,適合絕大多數人,但絕對不是每個人。動作不確定請勿自己加重量嘗試,有任何問題請詢問教練、醫生、治療師等照護團隊每個都有每個的專業,醫生不一定懂運動,但診斷方面肯定很在行物理治療師不一定懂如何編排肌力課表,但肯定是動作專科教練不是先知,適時的轉介給其他專業人員也會更顯得你比誰都重視你的學生




正文

想到硬舉一般人會想到什麼呢?練下背?這個看似上下"折背"的動作很容易讓人誤解,更不太可能在國民體適能指引中看到,老一輩的人看到可能會發出驚呼並加以制止:哎娘喂夭壽喔!但練下背的說法其實也沒錯,下背的確也會參與到但非主要鍛鍊肌群就是了。準確一點的說,主要是訓練整個背部後側鏈的肌群背部肌力對於其他動作都是力量的基石,不管一般運動競賽、工作、生活上都是。

腰椎,總共有五節(L1~5),這個區域的肌力是構成很多體育競賽的重要因素,在負重的情況下維持他的堅固是下肢力量傳輸跟安全的關鍵。這項任務由許多軀幹的肌肉一起幫忙,例如腹部(ab)、肋間肌(intercostals)、所有後側背部肌肉(posterior muscles of back),這些肌肉呈現等張收縮,讓動作中核心能夠穩定,防止偏離關節中心位置。

當軀幹很堅固時,他可以當成一個力量的傳導體;臀、腿產生的力量可以藉由此媒介傳遞到肩帶、手臂、手拉住的槓鈴重量上,也就是硬舉硬舉是一個簡單的 "動作",用手臂將槓拉離地面,槓在途中經過膝蓋、髖,最後用肩膀鎖住完成動作。看似簡單但要注意的細節很多,若沒有正確的執行......又來了,拉拉熊提醒各位腰可是很重要的

對多數肌力訓練者來說,硬舉幾乎是必備的訓練內容,也是深蹲(squat)、上博(clean)很重要的輔助訓練(拉動作)。



由上圖可知,硬舉的過程中穩定脊椎的方法跟深蹲一模一樣,腹腔(Intra-abdominal)、胸腔(Intrathoracic)壓力,背部後側豎脊肌(Erectors)的等張收縮,透過伐氏操作(Valsalva maneuver)脊椎的方向施加壓力,形成一個穩定的軀幹。

拿競賽來說好了,硬舉主要有兩種形式,傳統硬舉(conventional)相撲硬舉(sumo)。前者腳的位置要在握槓處的內側,也是本篇主要探討的形式;後者腳在握槓處外側。

相撲硬舉所製造的是一種腳相對短(short leg)的假象:軀幹比較垂直地面、重量對軀段的力臂比較小,所以對軀幹的負荷量會降低。這與奧林匹克舉重的抓舉(snatch)類似,但卻是改變握槓的距離 - 抓寬、手相對較短(short arm)。兩者雖然是不同的動作,但透過改變站寬、握寬都能在終點位置不同下達到縮短行程的效益。

但相撲硬舉對於我們的目標、鍛鍊背部肌力的效果是打折扣的,所以相撲硬舉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絕對不是說不好,我說過所有的動作變化是否合適端看你的目標身體反應風險考量。就像頸後肩推頸後滑輪下拉絕對不能做嗎?那倒不見得。



基本上臀部的高度不用像深蹲那麼低,大約會是二分之一蹲的高度(half-squat depth),股四頭幾乎不會是限制硬舉進步的因素,腿後臀部的力量才是。從英文字面上看來就是在靜止的狀態從地面拉起重物,稱為硬拉可能好一點,但與深蹲不同的地方不只是在底部位置的差異。

這邊可能要先釐清一些定義:向心收縮(concentric contraction):肌肉在承受張力的情況下縮短;離心收縮(eccentric contraction):肌肉在承受張力的情況下拉長。注意肌肉的動作是收縮(contrac)關節才是屈曲(flex)伸直(extend)

硬舉是由向心收縮開始拉起重量,離心收縮(eccentric contraction)完成動作;深蹲是由離心收縮下蹲,經過之前提過的轉換期(transition phase),站起來則是向心收縮,跟臥推相同。相信聰明的各位都看出差異了吧?差別就在於硬舉沒有轉換期,也就是沒有使用到SSC說明在起始位置在力學上是相對其他動作比較困難的

硬舉也是鍛鍊握力(grip strength)絕佳動作。很多訓練者因為手掌太小手指太短(我就覺得我的手小小的 嗚嗚),或者是他們太依賴握力進行硬舉,這些都讓握力成為他們突破的限制因素。

正反握(alternate grip)是很多人認為硬舉應該有的握槓方式,由於槓怎麼滾都是滾到手中,所以可以舉起更大的重量,但壞處是重量太重時二頭肌、肌腱會受到拉扯受傷;盡可能的練習雙手正握(double-overhand grip)會讓你的握力進步更快,因為你會更用力的握緊不讓槓鈴滑落,也讓兩邊肩膀承受的壓力保持對稱(symmetrical)

另外有一種東西叫做拉力帶(straps),適當的使用可以讓你擺脫握力發展跟不上大肌群(腿、背)的限制;但太依賴反而會限制你握力跟前臂的成長,特別是你在輕重量就使用情形只會更糟。所以說不要用單純弱者都用拉力帶、強者都不用,這種二分法,下次看到有人在使用拉力帶,你應該會有更多的想法吧!



訓練者的手上一定會有繭(callus),需要他們防止手掌起水泡跟撕裂。皮膚適應壓力的反應跟其他組織一樣,會在受到磨損及壓力的地方增厚(skin thickens)。但也不是沒有缺點,過多的繭是不好的,通常是因為握槓方式不正確所導致,繭會在重量太重時被撕裂造成傷口,撕裂的繭會拖延訓練進度,可以使用利多卡因凝膠(lidocaine gel)局部麻醉緩解疼痛(應該還蠻有用的)。



(圖A)表示正確的握槓位置,槓要靠近手掌跟手指的界線,這個位置可以減少大量的繭產生。(圖B)槓在手掌中間的位置顯的太高,過程中槓會慢慢的滑落到指間,在這過程中就會擠壓手掌產生繭,而且位置是在遠端掌痕(distal transverse crease)近端指紋(proximal digital crease)之間最多。



STRONLIFT上正確握槓圖:http://stronglifts.com/deadlift/calluses/,也是建議握在手掌上緣一點


如果你的握槓方式一直是圖B的話,情況只會越來越嚴重,因為剛生成的繭繼續擠壓反而生成更厚的繭。反之將握槓的方式調整到圖A,槓鈴幾乎不能在落下,因為早就已經在最底了,也就是槓鈴最終會受到重力往下拉的位置。既然槓鈴會因為訓練後期握力不足遲早都要落在這,那還不如一開始就把握槓的位置調整好。

另外這樣握還有一個優點,就是硬舉的行程會縮短,想不透嗎?因為槓在手掌的越下方,身體就可以越直立,胸口可以挺的越高,在這個情況下身體站起來的難易度就會下降,離動作完成、肩膀鎖住的終點也就越靠近。這雖然是很細微的差距,但如果你是想突破PR的人不妨可以注意這個細節,不要握得太深,同時也讓你免除時不時都在除繭的困擾。但也不能整個槓都落到指節上,因為會有掉槓的風險。



有人可能會問說:既然這麼容易長繭,那建議戴手套(gloves)嗎?有一層保護不是比較好?槓鈴的尖銳的滾花(sharp knurling)一直磨到手好痛啊!建議你不要在槓鈴訓練中戴手套

以下三個理由:

1. 減少握力:手套僅僅是在槓跟手之間的一層隔閡,增加實際握槓的直徑,造成更難握住槓,無法好好的握住代表無法舉起重量。

2. 技巧無法發揮:增加握槓直徑代表槓離手腕越遠,如果是在在臥推、肩推、挺舉、抓舉時會讓槓鈴會朝前後滑落,造成手腕壓力,也會讓手掌的本體感覺下降。

有沒有冬天騎機車戴手套覺得隨會油門跟煞車會失靈的感覺?不太好控制對吧,那就對拉!手套會讓騎車技術下降、危險上升;同理可證,槓鈴訓練上也一樣(拉拉熊胡扯時間)

3. 無法預防繭的產生:不論你是否戴手套,只要你持續鍛鍊,繭終究還是會形成。而且可能會產生更多,因為你不能向上述一樣正確的握住槓鈴

冬天騎機車戴手套,會不會冷?會嘛!只是冷比較少而已,終究是會冷到麻掉的;同理可證,繭終究會生成(你到底有完沒完?)

手套可以使用的條件是包覆受傷的部位,例如你的繭破皮流血、被刀子刮到,一般會建議先休息保養,但如果你非練不可,那就戴手套吧。作者建議與其戴手套不如用鎂粉(碳酸鎂),他讓手掌保持乾燥(dry)有摩擦力(tight),使槓鈴不易滑落造成擠壓,繭的生成就會比較少。



學習硬舉 (Learning to Deadlift)

記得永遠都要從輕重量開始,目的是確保在姿勢還不正確的情況下不會傷到自己,輕重量的定義根據每個人而有所不同。你覺得空槓(45磅)對於一位55歲、體重60公斤的中年婦女跟一位22歲體重90公斤的運動員的負荷會一樣嗎?答案很明顯。

標準槓片的直徑是17.75吋(45公分),不管你加輕加重,槓鈴的外緣距離地面都會是相同的高度 - 8吋(20.5公分)活動度會影響你的硬舉起始位置,可以把槓片墊高,好讓你保持在正確的姿勢,也可以用來做訓練的變化。



總共有五個步驟,注意每個步驟的細節,當你熟悉後這些會合併成一個連續動作。

Step 1:站姿 (Stance)

硬舉的站寬差不多就跟垂直起跳(vertical jump)落地(跳最高)差不多,兩腳腳跟(heel)距離約為8 ~12吋腳趾稍微外轉。身高比較高、體型比較大者通常伴隨比較寬的骨盆,所以可能需要依照身材比例站寬一點。跟深蹲相比的話會比較窄,因為兩者在髖跟膝的動作機制不同。以髖關節來說,蹲舉在底部的高度是硬舉起始位置時的一半而已,也就是蹲舉比較低,所以站寬一點能確保你蹲得夠深,硬舉站太寬也會影響手握槓的距離。



槓離小腿的距離大約是1~1.5吋,這個距離會讓絕大多數人槓落在腳底正中央,也是完成動作的正上方。我知道很多人不想把槓靠的那麼近,因為會讓槓鈴在拉起的同時把你的小腿磨破皮。你如果不這麼做,槓的移動路徑就會沒效率,不是垂直地面的直線,而且會讓下背壓力過大、失去平衡往前倒。

另一個常常被搞混的是腳的正中央到底是在哪裡?以下的照片是側邊的視角(A圖)、教練視角(B圖)、執行硬舉者視角(C圖)。




看出盲點了嗎?因為蹲舉不像硬舉一樣可以在預備動作前注意槓在腳的相對位置,很多人會誤以為槓在前腳的正中央(middle of  the forefoot,C圖)就是對的,但實際上應該是要在整個腳的中央(middle of the whole foot,A、B圖)。所以下次練習硬舉之前,先確認好槓鈴的位置會讓你執行得更順暢。

腳尖微微地往外開,一般來說約在10~30度之間。同深蹲一樣,讓髖關節處於外轉的狀態,優點是更多內收肌(adductor)、外轉肌(external rotator)、臀部(glutes)的參與,挪出股骨(Femur)跟軀幹(torso)的空間,以達到適當的起始位置。

用槓上的力環或花紋來記住腳的相對位置,這樣你每次訓練都可以很快的找到適合你的距離。





Step 2:握槓 (Grip)

找到正確的站姿後,雙手正握、大拇指包住槓。寬度要靠近小腿大約1吋不可以在拉起的同時讓大拇指去撞到腳。這個握距會讓動作的行程變短,如同上面提到奧林匹克抓舉的寬度一樣的道理,為了讓過頭推完成的行程縮短。但這裡若將寬度增加,背角會越傾斜,等同站起來行程變長,兩者動作不同、目的不同,執行方式當然也不同。同站姿,骨盆較寬者應該要握寬一點,

往下抓槓的方式是彎腰,不要讓屁股往下掉,這時候下背圓沒關係,因為還沒舉起重量。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移動槓鈴我知道很多人會將槓鈴往小腿拉,最好就是貼住小腿。但你如果在接下來的任何步驟中移動槓鈴,就失去步驟一的正確站姿





Step 3:膝蓋前移 (Knees forward)

槓握好後,屈膝讓膝蓋往前移動,直到碰到槓鈴。這邊我要再強調一次,不要移動槓鈴!因為他已經在理想的位置了,根本不需要移動。唯一要動的只膝蓋跟小腿,不要往下坐,一但小腿碰到槓鈴後屁股就不可以再移動。

接下來把膝蓋往外推一點點(knee out),使大腿跟膝蓋與腳對齊。這時候你會發現膝蓋會碰到手肘,這不會造成影響,因為正確的站姿跟握距會讓你在上拉的同時不會被撞擊到。

很多人喜歡把屁股整個坐下去抓槓鈴,這會造成膝蓋往前推太多,槓鈴會往前移動肩膀跑到槓後方,也會讓後側肌群失去張力。所以記住,膝蓋往前推、對齊腳尖。這是硬舉,不是深蹲,想像深蹲比較像坐椅子;硬舉像是起跑前屁股抬高。





Step 4:胸挺起來 (Chest up)

更準確的講應該是利用挺胸把背的位置調整好(chest up to set the back)此步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是最困難的步驟。想像將胸口露出,利用背部肌肉執行脊椎伸直(spinal extension),直到將收縮的感覺延伸到下背才算完成。

為何說是最困難呢?因為腿後的張力會跟下背的張力對抗最終要由下背勝出,否則屁股就會往下掉(lifting the chest instead of dropping your butt)。這雙方拉扯的張力就是維持你骨盆位置的關鍵,當你的腿後熱開、活動度增加後後動作會順暢許多,如果你覺得將胸挺出非常簡單,那可能是做錯了。

這裡的重點是將身體的張力全部抓出來我常跟學生說,假設讓槓鈴移動的力量是100%,這裡你所要出的力就是90%,也就是你在這個位置其實並不輕鬆,身體沒有保持張力就突然執行動作很容易受傷。

不要將肩胛骨往後夾(DO NOT try to squeeze shoulder blades together),這會讓把軀幹與槓的垂直距離拉近,導致形成變長,執行大重量上的困難,況且這麼做也不是拉起過程中肩胛骨應該在的地方。凝視前方地板約12~15呎的位置,保持頸椎中立,也可以想像收下巴(chin down)的樣子。






Step 5:拉起槓鈴 (Pull)

收緊闊背肌,想像把槓折斷、往身體拉將槓貼著腳往上滑動(drag the bar up your legs),記得槓絕對是緊貼下肢拉上來,永遠不會有任何的隙縫。這也將是所有步驟中槓鈴第一次移動,你果你執行正確的話槓鈴的路線應該會是垂直地面

上面提到槓要緊貼下肢上滑,這邊是指小腿嗎而已嗎?不,是整隻腿(怎麼念起來像整隻雞腿的感覺.....)。如果你要說槓最容易離開腳的位置,我想應該就是槓過膝蓋要上到大腿這裡,只要槓一偏離垂直上升的軌道,身體就會失去平衡,沒錯,你又要浪費不必要的力氣去拉回來了。如同前一段文中提到的,大部分的人會有這個情況是因為不想要磨破皮,建議穿上長襪、護膝可防止此情形。

如果你確定都有將胸挺起來,但是不管怎麼拉槓都會往前移,很大的可能是槓在一開始的位置就是錯的、穿了太高的舉重鞋(heels that are too tall)下肢相對軀幹太長(long leg short back)

有上述的情形,問題又一直發生的人,需要再加入一個步驟 - Step 4.5 - 在拉起槓鈴之前,把重心拉離腳趾(get your weight back off of your toes)。但不要過度執行這個步驟把重心帶到腳根,只要身體往後一點將重量拉離腳趾,回到腳底中間就好,然後想像在這個中間位置用力往下採。

最高點鎖住槓鈴時要保持挺胸、眼睛平視前方稍微往下看不要聳肩(don't shrug your)身體不要往後傾斜過度折腰(don't lean back)、髖膝全伸直、胸椎(kyphotic)腰椎(lordotic)維持自然中立曲線、肩膀在槓的後方、腳底平貼地面,這個姿勢是身體承受槓重最好的狀態。




Step 6:下放 (Down

這個步驟是我自己加的,健力比賽的規定只到步驟5鎖住而已(但丟槓也會失敗喔XD),下放做不好腰也很容易受傷,真的要算的話放到地上才算完整動作結束,我單獨拉出來敘述。

下放跟上拉的姿勢一模一樣,只有下放速度可以快一些,想單獨把離心收縮拉出來練的話可以刻意放慢。確保起始動作為髖膝同時屈曲(但幅度不同,後面有敘述),屁股往後推讓槓直直落下,整個軀幹的張力到槓鈴碰地之前都不能鬆掉。

常見錯誤為圓背、膝蓋前移。若膝蓋先前移則槓往下落的過程必須繞過膝蓋形成曲線,也因為為了繞過去,容易讓背垮掉造成圓背,動作也會卡卡的。

很多人喜歡在最高點鎖住時就把氣放掉,這其實很危險。如同我剛剛說的,上拉跟下放應該完全一樣,硬舉的起點在地面,終點當然是在地面。你在頂點就把氣放掉那怎麼維持身體的緊繃跟張力?除非你直接丟槓,不然請在槓完全放到地面後再換氣。





用輕重量做幾組,確保姿勢都正確、身體沒有任何不適就可以加重,直到你覺得無法輕鬆的完成動作,這才叫訓練組。


相信按照上面的步驟一步一步慢慢來,你也可以修正好你的硬舉姿勢,但是接下來我還想要更深的敘述一下細節。

包括兩個部分:背部的位置(Back Position)、拉動作的力學機制(Pulling Mechanics),大部分的人知道怎麼執行硬舉,但是總會有些地方卡卡的,是那個環節出了問題?一起來探討吧!



1. 背部的位置(Back Position)


硬舉所有的過程都可能出錯,有些其實是小地方無傷大雅,但如果背的位置跑掉,例如下背圓(rounded lower back)傷腰阿!硬舉主要是訓練背部的動作,所以一起來了解最重要的部分 - 如何將背調整到正確的位置(setting the back correctly)

當你在站姿準備時要做兩個動作:1. 挺胸2. 拱起下背將屁股伸出。可以請別人將一手放在胸前、一手放在下背,想像胸要碰到手 - 伸直上背(upper back in extension)下背將手包圍 - 伸直下背(lower back in extension),這是為了讓後側豎脊肌(erector spinae)收縮拉緊




注意這裡指的拱下背(arch your lower back)不是要你過度的伸直(overextension)。有些人因為活動度很好,所以常常會在拿槓的時候過度伸直下背,這會傷害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s)、關節面(facet joints)、周圍的神經,執行上述動作要小心。

反之活動度不好的人,可能沒有辦法維持這個姿勢很久,因為腿後肌會把骨盆跟下背拉離這個位置,若你不管怎麼樣下背都會圓的話,除了改善動作控制跟活動度之外,逼不得已可以叫他們用過度伸展下背的方式以達到背部正常的曲線。記得,我們要的是解剖上正常的前突曲線(anatomically normal lordotic curve)

看不太懂上面再說什麼嗎?簡單來說,以上的動作是為了讓你在硬舉的過中了解如何控制背部肌肉感受需要使用到什麼肌群,如此你可以快速的找到硬舉正確的背部位置想像仰臥起坐(sit up)是脊椎主動的屈曲(active flexion of spine),反過來硬舉需要的就是主動伸直背部(active extension of the spine),伸直後整個過程都要維持等長收縮


這邊有一個常見誤解給大家參考,大家認為硬舉時下背一定要有可見的內凹的曲線(visible lordotic curve),這其實不全然正確,因這是對於比較瘦小的人的觀點。如果是肌肉量有一定程度的男生,他們在正確的姿勢下,下背可能是完全平的(flat),因為有發達的豎脊肌。

那.....誰最會發生下背傷害?沒錯就是新手,他們壓根兒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背面"姿勢是否正確。因為他們可能缺少運動覺(kinesthetic sense) - 肢體移動的感覺,這可能跟視覺感知(visual perception)有關 - 看不到自己的背面,甚至從小到大根本沒注意過背的姿勢,所以很正常。


                           上圖表示圓背。要回去執行好 步驟 4squeeze your chest)。


2. 拉動作的力學機制 (Pulling Mechanics)

講到力學又要講到之前提過的,力矩(moment)、轉矩(rotating force)或有人稱為扭力(torque)使物體繞支點產生轉動效應的物理量。

力矩(moment) = 力(force) x 力臂(moment arm),拿板手轉螺栓當例子好了,力矩越大螺絲越容易轉動,不是增加力,就是增加力臂,就這兩種選擇而已。力的大小可以想像就是槓的重量力臂的長短則是力線到轉動關節的直線距離



拿硬舉來說,身體比例的不同會影響到硬舉的姿勢。一個軀幹短的人用比較水平的背去拉槓鈴,跟一個軀幹長但用比較直立的背去拉,這兩者的力臂可能是相同的。

聰明的你可能會說,所以教練,最佳組合只要軀幹短、背越直立就好了啊!如此一來槓鈴重量的力臂最小,對髖關節產生的力矩就小,硬舉就很容易拉!

可是事情總是不會那麼簡單。

當你的軀幹短,下肢的比例通常會比較長,如果你想要更直的背,勢必就要把膝蓋往前推更多讓屁股往下掉,疑?是不是覺得跟前面講的步驟有違背?膝蓋往前推腳就碰到槓鈴,屁股往下可能會往後倒失去平衡,槓鈴往前移動就不在腳掌正中央,你拉的時候就會卡到膝蓋,所以看來這個想法是行不太通。

單純用板手 - 螺栓的例子理論上可以描述硬舉的力學機制,但是可能不是那麼完善。我們來看連國小都會的第一槓桿原理(Class 1 lever),類似蹺蹺板。

當支點兩邊的重量跟力臂都相同,則達到平衡。


如果一邊比較重的話,則會往重的那一邊倒。

髖關節其實可以用第一槓桿原理解釋。

背、骨盆形成堅固的軀幹,髖就是支點(fulcrum),腿後、臀部、後側鍊的內收肌群收縮就是在髖關節後側往下拉的力,對應的力臂比較小

槓鈴的重量就是在髖關節前側往下拉的力,對應的力臂比較長。所以如果你夠強壯,腿肌力量夠大,就算在力學上身體是處於劣勢,你還是可以舉起極重的重量。

為了要舉起更大的重量,在硬舉的同時將髖關節盡可能地靠近槓鈴,也就是前面提過整個過程都要貼緊下肢,是為了減少槓鈴重量的力臂所以有些進階的舉重者會刻意用圓上背(rounded upper back)的方式來達成這個目的,初學者不應該學習。




槓鈴的移動路線一定要完全垂直地面(purely vertical),因為重力永遠都是往下。任何水平上(horizontal)的分力都無法對槓鈴的上升做功(work),想當然就更吃力。






  • 力量傳遞上的解剖位置圖

硬舉主要的力量是用髖膝伸直來達成,這個力量會傳到脊椎,並在髖關節之處產生力矩。由軀幹再將力傳到肩胛骨,再到手臂跟槓鈴。肩胛骨浮在肋骨上,並且由上中下斜方、大小菱形肌、提肩胛等肌肉附著穩定。


肱骨則在盂肱關節上,其中藉由旋轉肌、三頭長頭、二頭、大圓肌等連接到肩胛骨。闊背肌則在拉起槓鈴時扮演重要的腳色,主要功用是把肱骨往後拉。



在槓鈴要拉起之前有一點要特別注意,肩胛骨、槓鈴、腳底正中間連成一直線,身體在這情況下會是最堅固傳遞力量也會最有效率

手臂直直落下,肩膀稍微在槓鈴的前方,腳要平貼地面。這個準則適用在所有將重物提起的動作上,不管你的握距、站距寬窄,這會讓整個身體槓鈴系統(lifter/barbell system)最平衡。



研究顯示,闊背肌跟肱骨的角度90度時穩定肱骨的能力最好。所以預備動作做好後不要將屁股往下坐,但也不要抬得太高,太高的話肩膀會跑到槓太前面,有點變成直腿硬舉,腳也會不好往下踩出力。

以下是證明公式:(拉拉熊數學最不好了..有待數學系解釋 > < )








抓舉(snatch)、上博(clean)、硬舉(deadlift),因為背的角度槓鈴終點的差異所造成的槓鈴路線不同。





  • 上拉、下放各個角度上的變化

角度上的定義跟蹲舉是一樣的。

Back angle (BA):身體(torso)跟地面(floor),身體的直立程度。
Hip angle (HA):身體(torso)跟股骨(femur)
Knee angle (KA):股骨(femur)跟脛骨(tibia)






(下圖) 拉起槓鈴


股四頭肌收縮,膝蓋伸直(KA增加),將槓帶離地面,所以一開始是由膝蓋開始伸直(A-B),直到槓鈴經過膝蓋的底部,背角(BA)跟髖角(HA)才開始大幅度的增加(B-D)。當髖關節伸直越多的時候代表主要的力量輸出都在臀部、腿後、內收肌,此時股四頭已經做完最主要的工作(膝伸)。

最終髖跟膝要同時做出完全的伸直(full extension)達到鎖住的位置(lockout position) 。如果拉起槓的程序是照上述這樣的話,槓鈴的路徑就會是垂直的直線


一開始腿後、臀部的功能偏向穩定肌群,維持背的平直,因其解剖上的連接點在坐骨(ischium)和髂骨(ilium),讓骨盆跟往上的豎脊肌維持張力,好讓股四頭肌做膝伸,自己本身只有一點點的髖伸。

過膝後當作主要的力量前推來源,大幅改變背的角度,完成髖伸,完成硬舉。






(圖A)是正確的硬舉預備姿勢。當你的起始動作是由髖關節先打開(hip angle opens first)的話就會變成(圖B)的樣子,槓必須要繞過膝蓋才可以繼續往上升,這也是小腿被刮傷很大的原因。(圖C)正確的順序,膝先動,髖跟上(knees first, then hips)


另一個常見錯誤的點是你在上拉的同時圓背,這時候張力會被拉長的豎脊肌(spinal erectors)吃掉,膝髖都已經伸直到最底了,單靠微薄的力量很難將身體挺直。豎脊肌在整個過程中要維持等長收縮,不是最後一段才用他將重量拉起,這段也是很多人無法完成硬舉的原因,因為大重量迫使他們的順序錯誤




(下圖) 下放槓鈴


前面敘述過,下放的過程跟上拉是一模一樣的,執行正確槓鈴的路徑會是直線落下

既然上拉的最後步驟是髖膝同時伸直,那下放的第一個步驟也就是相反的步驟 - 同時屈曲、解開髖膝(un-extension)。這時候下背還沒有鬆開、記得挺胸。KA減的幅度只要足夠讓腿後的張力稍微釋放就好,屁股往後推,當槓慢慢下放時臀部、腿後肌離心收縮將長度拉長,HA大幅減少。當槓更進一步下降,HA更小了,這個時間點大概就是過膝,KA此時就可以跟進HA做比較大的縮減,過膝後股四頭會參予更多腿後的離心收縮。

看完上述的講解後你是不是頭昏眼花呢?也許有人照著上面的步驟練,但是還是卡卡的,總覺得哪裡不聽使喚。千萬不要怪罪你的肌肉無力,這是動作控制學習能力(motor learning)不足的,無法使肢體移動到他正確的位置。

解決的辦法就是不要加重,先拿空槓練習正確的姿勢,確保上述相對角度都正確,教導身體在正確的時間點做出正確的動作。


  • 最理想的角度?

那三個角度BA、HA、KA各是多少才是最理想的狀態呢?

如上面提到的,其實這需要依照每個人的身形比例不同而改變。脛骨(tibia)、股骨(femur)長,軀幹(torso)短的人背會接近水平(BA、HA小);相反的腳短、軀幹長的人背就要更直立(BA、HA大)

手臂的長度也會影響,手越長身體就越直立,手越短身體越水平。如同深蹲一樣,你叫100個人來硬舉可能會有101種方式,但準則不變肩膀稍微在槓前面小腿碰到槓腳底、槓、肩胛骨要再一直線上腳底平貼地面背部胸椎腰椎保持伸直的張力,那這個姿勢就會是適合你的樣子。

建議如果你的骨骼架構真的是腿短身體短(沒關係拉拉熊也.....),你可以考慮練相撲硬舉比較順,因為站姿比較寬,這會讓你的背比較垂直、槓鈴往上移動的路程較少、槓的力矩也比較小可能很多人會在健力比賽看到相撲硬舉,以為硬舉的背一定要盡量垂直地面才正確,這是錯誤的誤解,兩種是不同的變化形式。

(下圖)可以看到每個人因為比例不同,硬舉的姿勢也會不同。




  • 站姿、握寬的相互影響

步驟1中有提到適當的站姿,跟步驟2握槓相互影響的,這裡再詳細說一下。當你站的太寬,上拉的同時勢必會會讓手去磨到大腿,手會被迫握的更寬,讓槓的路徑更長,失去力學上的優勢,也就是沒效率。

所以站多寬會影響握多寬,而最好的握寬就是從前方視角觀看時要讓手臂越垂直越好很多人會覺得深蹲站多寬硬舉就多寬,其實硬舉通常會比深蹲窄一些,記得深蹲是下肢硬舉是下肢,兩個是完全不同的動作。



那是不是越窄就越好呢?那倒不見得,但的確有人站的超窄但是又拉的非常重,例如Vince Anello 、George Hechter,常伴隨腳根幾乎碰在一起,這叫做青蛙站姿(frog stance),這個髖外轉的動作讓髖伸肌群更順利參與,臀部周圍的肌肉會有更好的平衡跟張力,整體來說更有利於腳用力往下踩的感覺



腳尖往外打開的另一個優點是可以讓槓跟髖關節的距離縮短。這種方式類似抓舉(snatch)寬握、相撲硬舉(sumo style)寬站效果,角度差在力學上有優勢,對於股骨(femur)比較長的人槓更容易達到垂直的路線,有利於找到更好的起始位置。






其他細節注意事項 (The Little Details)


1. 避免利用回彈的力量 (Avoiding a bounce)

在下放時用回彈的力量(bounce)幫助上拉,這完全失去硬舉的價值。硬舉之所以稱為硬舉,就是要你從靜止的狀態拉起槓鈴,每一下都要重新調整姿勢再拉起,確保前面提到的位置都正確

利用回彈的力量身體很容易失去張力,那就慘了!最容易受傷的地方就是腰囉!請以下圖為警戒,除非你是有經驗的訓練者,不然下次想要用回彈的力量硬舉,可能需要好好的在思考一下。





2. 正確的視線 (Looking in the right direction)

凝視前方地板大約12~15呎的位置,或者直視前方。如果你直直的往下看,在拉起的同時很容易讓槓往前跑走屁股先起(你看你屁股又射了阿哈哈阿哈哈)正確的視線可以幫助你挺胸、收緊上背。往上看頸椎壓力太大,而且屁股容易掉下來,兩者都無法保持良好的脊椎中立。



3. 保持手臂是直線 (Keeping your arms straight)

從側面看肩膀會在槓的前面,所以有一個斜度,原因上面提過。但從前方視角觀看,當手臂不是直線的情形就是你的手肘彎了想用手的力量去拉起槓鈴。你自己想想看,200公斤的硬舉,你要用微弱二頭、前臂的肌肉去拉?手肘鐵定會受傷,記得手臂只是連接槓鈴跟軀幹的媒介,只要抓得夠緊就好,不要出力往上拉,通常會伴隨聳肩。另外如果你手肘屈曲,上述提到的力量傳遞會在這裡被阻斷流失,而且會在比較高的位置才鎖住,不是更辛苦嗎?



4. 完成動作 (Finishing the lift)


有很多種完成硬舉的方式,但只有一種是對的 - 同時伸直下背、膝蓋、髖,挺胸。不要過度將肩膀往上往後收,造成聳肩。斜方肌大重量等長收縮已經很疲累了,你在刻意的聳肩施以向心收縮只會額外造成頸椎受傷。大重量槓鈴聳肩是一個很好的輔助動作,但這只限於進階的訓練者知道如何執行妥當,初學者完全不需要這麼做。



同樣的,大重量支撐在前方時要你過度伸展髖關節是不太可能的事,所以當然就變成下背過度伸直(lumbar overextension),造成腰椎內不對稱的壓力,容易受傷。







5. 鞋子 (Shoes)

不要穿軟底的鞋子(不穩定性提高,受傷風險提高),鞋底也不要太高(增加行程),所以可以赤腳但要小心槓片不要壓到腳。


(下圖) 完整的硬舉






拉拉熊的訓練日誌,分享肌力與體能閱讀心得,當然還有可愛的拉拉熊。

https://www.facebook.com/kettlekkuma55/














3 則留言:

  1. 非常詳細的解說 看完才發現每次練完膝蓋和小腿撞到黑青的原因了

    回覆刪除
  2. Very useful and completed information. Very appreciate

    回覆刪除